一座纸质的京剧博物馆
我的童年是在乡间度过的,每每村里有人办红白喜事,往往都要请民间的戏班子来唱上几场“大戏”在成人,确实是难得的娱乐,而我却最怕看到那些画着脸谱的戏子,尤其是晚上;因为乡间流传着很多关于鬼怪的故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画着脸谱的戏子大约等同于鬼怪一般的事物罢。现在想来,也蛮有趣的。

在传统中国,包括京剧在内的很多传统戏剧是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喜闻乐见的一种大众娱乐形式,它与国人的日常生活、民间风俗密切相关,标记了国人的生活节奏与生命节奏。时至今日,随着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国人的生活节奏日渐加快,娱乐形式日益多元化,青年一代对包括京剧在内的传统文化也日益隔膜,我童年时代习见的流动演出于农村集镇的“草台班子”由于得不到持续的资源投入,也已几乎绝迹——而这些遍布全国的“草台班子”正是赋予传统戏剧生命和活力的坚实的社会基础。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京剧生存与发展的社会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其生存空间已经被压缩得非常狭小,以至于整个社会在京剧票房上的投入只能维持少数剧团与演员的生存。因此,在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里,包括京剧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将不可避免地由大众娱乐蜕变为小众娱乐,并逐渐走向衰落。

如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先生所言“我们正从一个大鱼吃小鱼的世界步入一个快鱼吃慢鱼的世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对京剧这类“慢的艺术”是致命的。在很大程度上,一切艺术都是闲暇的产物,并需要用闲暇来培育。京剧尤其如此,它是一种抒情的艺术,并不十分注重情节的曲折或离奇,往往剧情发展缓慢,一位演员在台上咿咿呀呀地唱了半天,一个故事可能才刚开个头。在京剧繁荣的时代,那时的阳光要比现在恬淡,太阳就像裹着小脚的女人,莲步轻移;一天的日子比现在来得悠长,连知了的叫声也证明了它们的肺活量要比现在的知了大。闲闲的人们三三两两地溜进茶馆、妓院、酒楼、戏院,有的手里还提着一只鸟笼或摇着一把纸折扇。叫上一壶茶或一碗酒,小口小口地啜着,身体和着台上唱戏的声音抑扬着,如同长长的海藻,沉浸在音乐的柔波里——“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可对当代中国人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他们为一种莫名的焦虑感所追逐着,不停地占有,占有,再占有便是他们生活的意义。他们关注的不是占有的对象,而是占有本身。就算是一个什么事都不做的有钱人,他的心也未必是闲着的。这样的一个人,你让他走进戏院,他那颗躁动不安的心马上就会起来造反,他需要的是释放、发泄与刺激,而不是催眠与抚慰。因此,如猪八戒吃人参果,他们很难从京剧里品尝出细腻而微妙的味道来。

美国汉学家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一书中认为“五?四”之后中国文化状态已被“博物馆化”成为历史的记忆,就像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一样——在现代文明的挤压下,京剧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然而,一个没有记忆的民族却是可怕的。就算京剧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在当下或未来的某个时刻,将这种历史记忆的某个片断植入适当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这种记忆有可能获得新的生命,焕发出新的光彩来——西方的“文艺复兴”便是最好的例子。因此,尽可能完整地保存这种历史的记忆对于任何一种文化都显得非常重要。我想,中国京剧百科全书的意义即在于它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关于京剧的历史记忆的仓库,或者说它是一座纸质的京剧博物馆。<... -->> 物馆。

中国京剧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全面介绍京剧产生、发展、成熟及现状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型专业百科全书,由戏剧家马少波、刘厚生、郭汉城为主任的编辑委员会主持编纂,320余位京剧专家参与撰稿,历时15年乃成。该书内容涵盖京剧历史、京剧文学、京剧音乐、京剧表演、京剧舞台美术、京剧导演、京剧演出团体、京剧剧场、京剧教育、京剧研究、京剧与其他艺术等方面。全书共收条目2370条,释文240余万字,配图约4000余幅,内容索引近3000条。为便于学术研究和读者阅读、检索,该书设置有分类目录、笔画目录、图片索引、内容主题索引5种检索方式。如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谨教授所言,对于学界同人而言,它是“基础和重要的参考书目”对于普通读者,它则是“可供参考的权威性的工具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文化记忆都如同一座休眠火山,或者说一颗仍然可能孕育出新的生命的种子,只要社会、政治、文化等的变迁使在其深层奔突的岩浆找到了突破口,或产生了适合其生长的环境条件,就有可能再一次爆发或萌芽。那么,京剧复兴的条件是什么呢?

古人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同样,京剧复兴不能仅仅在京剧本身上下功夫,在我看来,它所必须的环境支持系统的核心是足够的闲暇与强大的创造力,而且二者是同一块硬币的两个面——足够的闲暇是产生强大创造力的前提,而强大的创造力则将带来更多的闲暇。

个体能自由支配的闲暇取决于社会剩余产品的丰裕程度及社会如何分配剩余产品。中国当前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是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的,是靠大量的劳动时间与资源的堆积来维持的,这种不但经济增长模式得付出巨大的环境、生态成本,更压缩了国民的闲暇时间,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潜力——因为,时间上的压力将会导致人的视野变得狭隘,匆忙的生活不可避免地会使人变得肤浅,科学也证明,人们在心神宁静、从容不迫、毫无压力的情况下,思考往往更具创造性。至于剩余产品的分配问题,归根结蒂就是权力的分配问题,如果没有足够的民权的支撑,社会公正就不可能得到实现,剩余产品也不可能得到公平、公正的分配,于是将产生出少数人将自己的闲暇建立在大多数人的劳碌之上的病态社会。因此,如果中国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模式不能成功转型,社会公正不能有效地实现,则所谓的“文化立国”战略与包括京剧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复兴都是不可想象的。

创造力的作用不但体现在维持京剧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支持系统——即更多闲暇的生产——上,同样体现也在京剧本身的传承上。因为,一个缺乏创造力的民族同样不能守成,就像一个懒惰汉或一个败家子,守着祖宗遗下的一大笔家业,最终仍是免不了走向衰落一样——文化的传承尤其如此,它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以个体对某具体文本的独特解读为基础而进行的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然而,众所周知,当代中国的教育却在基础教育阶段即将国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扼杀殆尽,因此,在当下的中国,任何有需要巨大创造力、丰富想象力和精妙鉴赏力的文化都是不可能繁荣起来的。

有了足够的闲暇与强大的创造力,只是具备了培育包括京剧在内的各种文化形式土壤。在这种土壤上,播下优质的种子,再辅以传播策略的多样化与传播载体的多元化,甚至建立起以京剧文化为核心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则京剧未必不可能再次繁荣。到了那时,中国京剧百科全书的功能便将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