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产业调整

对于朝廷给自己什么赏赐杨易真不在乎。赏赐么,无非升官或金银。金银么,穷嗖嗖的朝廷能给多少?自己倒贴百万银子给朝廷戍边,真看不上那点赏银。升官么,即使做了将军手下的兵也是自己的农场军。做操守官,也是这么多兵。官衔么,无非个名头而已,不稀罕。

在密丰这块地,我就是无冕之王。

双山养殖场毁灭了,因为雅图提前通知,财物和家禽虽没了,但是人员没什么损失。小蓉姐弟、卢大娘祖孙和几百号员工都安置在了农场。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农场行署内主体建筑全部竣工,大部分建筑可以投入使用了。尤其是为高管们提供的宅院可以入住了,刚经过战乱,杨易只是搞了个简单的入住仪式,农场的高管们正式分到了宅院,入住了进去。

杨易的宅院肯定是最大最奢侈的。

小蓉姐弟、卢大娘祖孙都是杨易在微末时结识的,共过患难。他们给了杨易“家”的感觉,并尽心尽力的为杨易操持着家业。杨易重心转到密丰时,养殖场就由小蓉打理,没曾想她把养殖场打理的井井有条,为农场提供源源不断的现银,让杨易几乎不用费心。

杨易也将他们当做了“亲人”,自然让他们跟自己一起住。小蓉姐弟和卢大娘祖孙没有同意,他们选择紧挨着杨易宅院的一个院子居住,卢大娘说,“郎君大了,该娶亲了,大宅院要留给自己的媳妇用的。”不止是卢大娘,就是农场上下都在催促着杨易成亲。

若是杨易成亲了,小蓉姐弟和卢大娘祖孙觉着住在一起就不合规矩了。虽然说是“一家人”,但还是有区别的,不能真正的就当“一家人”。其实杨易明白,随着自己地位的提高,他和她们已经拉开了距离,这种“距离”已经不能让他们的关系重新回到在永平时那般融洽了。

一个原生家庭也会因为家庭成员地位的变化产生距离感,更何况他们这样的半路家庭。这就是现实,虽然大家的感情仍在,但距离感也产生了。

杨易也不勉强,强行合在一起反而别扭。再说,自己确实要成亲了,以自己的战功他不认为皇帝会不认账。南下前崇祯答应赐婚的。

京城里赵依传来消息说,徐若惜一直被宫里的嬷嬷们软禁在家里,她在等着他!

我要娶媳妇了,杨易第一次正视这件生命中的大事,并有着迫切感觉,经历了那么多生死,也看到了别人的生死,在这个不属于他的时代里,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未来会怎样他无法预料,但人生一世总要成家立业,在这个世界留下自己的血脉……

庞大的军费账单让杨易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压力,负债经营没有错,至于目前已经有的几百万两欠债杨易并不担心,他真正忧虑的是农场的可持续性发展。后世的超级大国可以无限制的发债那是国力摆在那里,而自己不过一小军阀,密丰又是弹丸之地,回旋余地小。无非仗着超前的眼光能够辗转腾挪而已,但终有个极限。

农场的盈利能力有限,不足以填补这个窟窿,而受限于时代,大量的开支都用在了军备上,导致投入生产的资金远远不足。原本规划的印刷厂、造纸厂、榨油厂、纺织厂、铁器作坊等经济类作坊因为投入不足,发展缓慢,很多规划甚至还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倒是同军备有关的作坊得到了发展。

即使军备相关的作坊得到了发展,但也只是停留在组装阶段,发展的也比较片面。比如火药,火药基本以外购为主,农场只是对其进行提纯、优化配方、定量包装等后期工序。因为农场没有火药所需成分中的硝和硫磺。又比如火器作坊,作坊能够生产燧发枪,但是重要的材料精铁都是用的最好的苏钢,从江南进口而来。苏钢产量有限,基本为达官贵人所垄断,农场无法直接购买,只能从达官贵人们手中高价收购。农场虽然有铁器作坊,能够自己炼铁,但是炼出来的铁无法达到军事用途。还有甲仗作坊,只能对铠甲进行修修补补,而不能自己加工。

杨易哀叹,自己的这些作坊只能算最初级的来料加工而已,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基本都是需要外购,适合于军事用途的物资基本上为达官贵人们所垄断,以杨易同他们的“关系”,只有令他们能动心的价格他们才能卖给杨易。但以密丰弹丸之地,和数量有限的人口若要建立齐全的产业根本不可能。难啊!

杨易带着萧懿、侯成等几个高管对农场的产业进行了摸底式考察,除了农业畜牧业以外,能带来盈利的就是水泥厂、银圆作坊、肥皂产业、酒坊、皮革几个有限的产业,而盈利能力比较有限。原本瓷窑生产玉瓷也能盈利,但受限于原料缺乏,杨易索性放弃了,而将之全部转移到上海。

密丰地域确实不好,产业面对的主要市场只能是京畿之地,也为勋贵们抵制和阻挠。他们不敢明着阻挠,但是会暗地里使阴招,杨易也莫可奈何。只能依靠晋商等商贾销售。原本农场小,需要资金不多,靠着商贾们支撑也能维持。但体量大了,需要更广阔的市场。

杨易召集萧懿、侯成等几个核心主管连日开会,商议如何应对困境。军备产业不能丢,军备是密丰存在的保障。杨易提出减少对外依赖,加强自主生产。部分策略就是掌握火药原料,自己加工火药;提高铁器作坊的炼铁能力,并进行精加工,自主生产能用于军事的钢材;出售军火,向友军出售燧发枪、手榴弹、炸药包等具有优势的火器。密丰军的战绩为农场的火器打了很好的广告,不少友军希望能购买农场军的火器。

经济产业重点发展煤矿、炼铁、皮革、银圆加工、水泥生产肥皂产业等,其余什么纺织、造纸等产业索性放弃,不再进行全产业发展,只挑选几个核心产业就够了。尤其是炼铁,重中之重,加大产量,进行深加工。

当然了,农场的核心基础是农业和家禽饲养。战乱中,家禽和畜牧业损失较大,而农业相对损失小,秋收在即。经过连续两年的拓荒,农场的耕地急剧扩大,已经达到水田三十万亩,旱田三十万亩,也达到了极限。如若再进行大规模拓荒,就必须越界,会同勋贵们产生更激烈的争地摩擦。杨易并不是怕痛勋贵们摩擦,而觉着得不偿失。即使争赢了,也会在别的地方耗费更多成本,不划算。

杨易盘算一番,目前的耕地已经能满足很长一段时间的需求,决定停止拓荒,把劳动力用在更需要的地方,也顺便减少同勋贵们的摩擦。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