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用国旗擦鼻子折了什么
学校悬挂五星红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路过的小学生却用国旗擦鼻子,面对劝阻,还反问道:“这不就是块红布吗?”(9月26日河南商报)

不能不说,以上场景极具讽刺意味,这位四年级的小学生用自己的小鼻子和漫画化的擦鼻子动作将学校正进行得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一瞬间消解得无影无踪。在他的眼里,代表国家的神圣与庄严的国旗只是一块红布。正如记者先生所说“作为教育工作者,大家都该为这一幕反思”家长,甚至全社会都应该为这一幕布反思。

固然,这只是个案,一个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似乎不足以否定学校德育工作的成绩,这位学生的家长首先得为没能让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反思,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折射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失败。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存在政治化、说教化、简单化、形式化的毛病,学校德育的内容设置与教学方式往往不是建立在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的理解和尊重上,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是在把儿童们并不理解的干巴巴的抽象的教条强行灌输给他们。由于对德育的认识存在严重的不足,以至于将德育简单地等同德育课,把道德品质的“养成”当成了德育知识的灌输,割裂了道德修养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使学校德育走上了一条唯知识化的道路。而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和教师由于缺乏科学的德育工作方法论作指导,对于德育工作的细微品性缺乏认知和领悟,使得在升学率和考试分数的“硬指标”面前,德育蜕化成了一种陪衬和摆设,形式化、空泛化和简单化现象十分严重。

就其本质而言,德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人成为人”而我国传统德育最大的弊端就是“人与人的生活的缺失”从而导致学生主体缺位,德育目标偏离和德育内容空疏。虽然道德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外在规范,但道德的养成却并不等于这些规范的机械灌输,就目的而言,教育不仅是社会或国家对个体的一种规约,也不仅仅是用社会性的价值标准去要求个人,道德对个人的要求最终应当是关注个体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幸福。因此,道德不是靠传授,而是靠学生自身的良好活动获得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生活的所有场合都可以成为德育的契机,就像西方国家一样,他们没有德育课,但并不是说没有德育,而是将德育工作渗透到了大至学校制度建设或日常决策,小至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甚至一个眼神的学校生活的一切方面——可以说德育无处不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的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应该携起手来,各司其责,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如果儿童在“道德”上出问题,这三方面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都应该进行积极的反思。以笔者的管见,淡化甚至取消德育课,从传统的德育观里解脱出来,坚持“以人为本”“以儿童为本”借鉴、整合并践行西方和我国古代教育在德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应该是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必经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校教育才能负起为国家的现在与未来培养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合格公民的重任。 学校悬挂五星红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路过的小学生却用国旗擦鼻子,面对劝阻,还反问道:“这不就是块红布吗?”(9月26日河南商报)

不能不说,以上场景极具讽刺意味,这位四年级的小学生用自己的小鼻子和漫画化的擦鼻子动作将学校正进行得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一瞬间消解得无影无踪。在他的眼里,代表国家的神圣与庄严的国旗只是一块红布。正如记者先生所说“作为教育工作者,大家都该为这一幕反思”家长,甚至全社会都应该为这一幕布反思。

固然,这只是个案,一个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似乎不足以否定学校德育工作的成绩,这位学生的家长首先得为没能让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反思,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折射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失败。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存在政治化、说教化、简单化、形式化的毛病,学校德育的内容设置与教学方式往往不是建立在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的理解和尊重上,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是在把儿童们并不理解的干巴巴的抽象的教条强行灌输给他们。由于对德育的认识存在严重的不足,以至于将德育简单地等同德育课,把道德品质的“养成”当成了德育知识的灌输,割裂了道德修养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使学校德育走上了一条唯知识化的道路。而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和教师由于缺乏科学的德育工作方法论作指导,对于德育工作的细微品性缺乏认知和领悟,使得在升学率和考试分数的“硬指标”面前,德育蜕化成了一种陪衬和摆设,形式化、空泛化和简单化现象十分严重。

就其本质而言,德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人成为人”而我国传统德育最大的弊端就是“人与人的生活的缺失”从而导致学生主体缺位,德育目标偏离和德育内容空疏。虽然道德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外在规范,但道德的养成却并不等于这些规范的机械灌输,就目的而言,教育不仅是社会或国家对个体的一种规约,也不仅仅是用社会性的价值标准去要求个人,道德对个人的要求最终应当是关注个体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幸福。因此,道德不是靠传授,而是靠学生自身的良好活动获得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生活的所有场合都可以成为德育的契机,就像西方国家一样,他们没有德育课,但并不是说没有德育,而是将德育工作渗透到了大至学校制度建设或日常决策,小至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甚至一个眼神的学校生活的一切方面——可以说德育无处不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的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应该携起手来,各司其责,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如果儿童在“道德”上出问题,这三方面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都应该进行积极的反思。以笔者的管见,淡化甚至取消德育课,从传统的德育观里解脱出来,坚持“以人为本”“以儿童为本”借鉴、整合并践行西方和我国古代教育在德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应该是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必经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校教育才能负起为国家的现在与未来培养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合格公民的重任。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