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不存在别歧视吗
在日前召开的女性维权交流会上,武汉大学罗萍教授批评歌曲常回家看看歧视女性,称歌曲“唯小人与女人难养”观念的“现代版”麻痹了社会。这一观点引发网友热议,而歌曲创作者表示没有想过男尊女卑的问题。(1月4日华西都市报)

虽然不乏支持者,可从网上的回贴来看,大部分网友都不太认同罗萍教授的观点。这首歌的原唱者陈红与张迈两人也都认为歌中并不存在歧视女性的问题,而词作者车行先生则表示“根本没想过什么男尊女卑的问题”

然而,罗教授果真“过度阐释”了常回家看看的歌词么?答曰:非也。不管是网友或歌的原唱者的否认歌词中存在歧视女性的问题,还是词作者车行先生表示“根本没想过什么男尊女卑的问题”都并不能表明歌词中确实并不存在歧视女性的问题——相反,这恰恰说明了“性别歧视”已经成了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大多数国人已经习焉不察了。

就歌词本身来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哪怕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这几句所呈现的既是中国传统的女性形象,又是对当下大部分中国女性的生活现实的真实描绘(至少表面上是真实的);但是,它只是描绘了女性“是这样”却并没有揭示女性“为什么会是这样”——一方面词作者要表现的主题是“孝敬老人”确实也“根本没想过什么男尊女卑的问题”同时也用不着过多地去考虑女性形象的刻画问题,另一方面,歌词这一体裁的容量限制也不允许他在歌词中去揭示“女性为什么会是这样”这一宏大的主题。不过,从客观的效果上看来,车行先生的这首歌词使社会大众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自然化”和“合理化”了——如原唱者张迈所言“女人天生爱唠叨”——正是在此意义上,车行先生的歌词中所呈现的女性形象是不真实的。

女人果真“天生爱唠叨”么?答曰:非也。说女人爱唠叨,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可能有一定的真实性,但若说女人的这种倾向是“天生”的,却是不折不扣的“性别歧视”因为,除了男女之间天生的生理差别,所有的“女性特征”都是社会建构的。尤其是加在女性头上的种种“恶德”诸如爱唠叨、平庸、懒惰、琐碎、奴性等等,恰恰就是针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和对女性的压抑和禁锢模塑和建构了女性的这些“恶德”而这些“恶德”反过来又强化了针对女性的性别歧视——似乎这些“恶德”正是女人的“天性”如说“女人爱唠叨”其实并非她们天生如此,而是因为她们遭受着社会的歧视、压抑和禁锢等不公平地对待,需要通过唠叨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西蒙波娃在第二性一书中说“人们说妇女好逸恶劳,沉迷于内在的世界里,其实她是先就被关在那里的。女子之所以陶醉在玫瑰蜜饯和香水浴里,不过是因为她要打发时间而已。当女子在深闺里百无聊赖之际——不论是妓女或是良家妇女——她当然要找寻舒服和安逸;而且,若说她只晓得追求淫乐,实在是因为她的性快乐被剥夺了。女子的性欲得不到满足,又不能不侍候丑陋粗暴的男性,她于是在酱汁、令人陶醉的美酒、天鹅绒、柔和的水和阳光、闺中女友、或年轻的情人等等上寻求慰藉。男人若觉得女人只长身体不长脑袋,那是因为她的处境迫使她把她的动物本能视为极端重要。她并不比男性更富有肉欲感,她只不过将肉欲尽量扩充而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罗萍教授批评歌曲常回家看看歧视女性,称歌曲“唯小人与女人难养”观念的“现代版”是完全能够成立的。而且,往往正是这种不经意的、有一定现实基础的、不容易分辨出来的“性别歧视”更能深入人心,对女性形象的伤害也更大——因为它作用于人们的潜意识,且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找到原型,故很难引发接受者有意识的反思或抵制。但当罗萍教授将歌曲中隐藏的“性别歧视”揭示出来后,在网上竟然引起了那么多网友非理性的恶毒攻击和谩骂——由此看来,国人对女性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性别歧视是何等地根深蒂固,他们的思维是何等地麻痹,他们的理性思辨能力是何等地稀缺。当然,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可怕的社会现状又是另一个问题了,这不能不引起有识之士的深思呀!

附:常回家看看歌词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

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带上笑容带上祝愿

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

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

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

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

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

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

一辈子总操心就奔个平平安安   在日前召开的女性维权交流会上,武汉大学罗萍教授批评歌曲常回家看看歧视女性,称歌曲“唯小人与女人难养”观念的“现代版”麻痹了社会。这一观点引发网友热议,而歌曲创作者表示没有想过男尊女卑的问题。(1月4日华西都市报)

虽然不乏支持者,可从网上的回贴来看,大部分网友都不太认同罗萍教授的观点。这首歌的原唱者陈红与张迈两人也都认为歌中并不存在歧视女性的问题,而词作者车行先生则表示“根本没想过什么男尊女卑的问题”

然而,罗教授果真“过度阐释”了常回家看看的歌词么?答曰:非也。不管是网友或歌的原唱者的否认歌词中存在歧视女性的问题,还是词作者车行先生表示“根本没想过什么男尊女卑的问题”都并不能表明歌词中确实并不存在歧视女性的问题——相反,这恰恰说明了“性别歧视”已经成了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大多数国人已经习焉不察了。

就歌词本身来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哪怕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这几句所呈现的既是中国传统的女性形象,又是对当下大部分中国女性的生活现实的真实描绘(至少表面上是真实的);但是,它只是描绘了女性“是这样”却并没有揭示女性“为什么会是这样”——一方面词作者要表现的主题是“孝敬老人”确实也“根本没想过什么男尊女卑的问题”同时也用不着过多地去考虑女性形象的刻画问题,另一方面,歌词这一体裁的容量限制也不允许他在歌词中去揭示“女性为什么会是这样”这一宏大的主题。不过,从客观的效果上看来,车行先生的这首歌词使社会大众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自然化”和“合理化”了——如原唱者张迈所言“女人天生爱唠叨”——正是在此意义上,车行先生的歌词中所呈现的女性形象是不真实的。

女人果真“天生爱唠叨”么?答曰:非也。说女人爱唠叨,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可能有一定的真实性,但若说女人的这种倾向是“天生”的,却是不折不扣的“性别歧视”因为,除了男女之间天生的生理差别,所有的“女性特征”都是社会建构的。尤其是加在女性头上的种种“恶德”诸如爱唠叨、平庸、懒惰、琐碎、奴性等等,恰恰就是针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和对女性的压抑和禁锢模塑和建构了女性的这些“恶德”而这些“恶德”反过来又强化了针对女性的性别歧视——似乎这些“恶德”正是女人的“天性”如说“女人爱唠叨”其实并非她们天生如此,而是因为她们遭受着社会的歧视、压抑和禁锢等不公平地对待,需要通过唠叨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西蒙波娃在第二性一书中说“人们说妇女好逸恶劳,沉迷于内在的世界里,其实她是先就被关在那里的。女子之所以陶醉在玫瑰蜜饯和香水浴里,不过是因为她要打发时间而已。当女子在深闺里百无聊赖之际——不论是妓女或是良家妇女——她当然要找寻舒服和安逸;而且,若说她只晓得追求淫乐,实在是因为她的性快乐被剥夺了。女子的性欲得不到满足,又不能不侍候丑陋粗暴的男性,她于是在酱汁、令人陶醉的美酒、天鹅绒、柔和的水和阳光、闺中女友、或年轻的情人等等上寻求慰藉。男人若觉得女人只长身体不长脑袋,那是因为她的处境迫使她把她的动物本能视为极端重要。她并不比男性更富有肉欲感,她只不过将肉欲尽量扩充而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罗萍教授批评歌曲常回家看看歧视女性,称歌曲“唯小人与女人难养”观念的“现代版”是完全能够成立的。而且,往往正是这种不经意的、有一定现实基础的、不容易分辨出来的“性别歧视”更能深入人心,对女性形象的伤害也更大——因为它作用于人们的潜意识,且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找到原型,故很难引发接受者有意识的反思或抵制。但当罗萍教授将歌曲中隐藏的“性别歧视”揭示出来后,在网上竟然引起了那么多网友非理性的恶毒攻击和谩骂——由此看来,国人对女性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性别歧视是何等地根深蒂固,他们的思维是何等地麻痹,他们的理性思辨能力是何等地稀缺。当然,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可怕的社会现状又是另一个问题了,这不能不引起有识之士的深思呀!

附:常回家看看歌词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

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带上笑容带上祝愿

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

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

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

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

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

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

一辈子总操心就奔个平平安安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