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絮 汶川大地震后的一点感想
今天是5月19日,到21日的三天,全国上下都在为汶川大地震的遇难同胞们表示沉痛的哀悼。默哀的时候,心情如同前几天一样的沉重,但我一直忍住没有落泪,因为面对灾难,面对遇难的同胞们,我们如果要哭,眼泪是流不完的,以后的日子里,必须更加坚强。
记得地震的当天当时,我正在自己的房间里一边和编辑谈话,一边在码字。突然,电脑桌开始剧烈地摇晃,跟着楼板、窗台、饮水机,所有的东西都晃动了起来,楼上的花盆一个接一个地往下掉,我来不及关闭电脑,连钥匙都没有带,就和母亲一同奔下了楼。在外面躲避的时候,我才发现灾难原来离我们如此之近。一个小时之后,我回到了家里,震感没有那么强烈了,新闻立刻开始了报道。可那时候的自己又能做什么呢?继续坐到电脑前面,继续讨论关于稿件的话题,继续码字,脑袋很晕,但字却一个接一个地码了出来,我发现自己几乎陷入了麻木。直到今天,我才真正没有感觉到余震,却引发了太多的思考。
地震之后,全国形成了“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统一战线,大家捐钱的捐钱、捐物的捐物、献血的献血,都希望自己能尽到一份微薄的力量,向灾区人民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我自己也捐了钱,捐了物,但我们这些在网上写书的作者,有没有想过更深层次的问题呢?我们的书应该怎样去写?是像从前一样浮躁下去,仅仅针对商业性来码字,还是应该思考一下,通过不同的题材和类别,写点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记得自己以前曾经向不少同行说过,某涵的书无论怎么变换题材类型,自由、和平、博爱和抗争是永远的主题。赞同的人很少,更多的人都在笑,说得好听一点,我和跟我有着相同写作思想的朋友叫正派、叫传统;说得不好听一点呢,就叫过时、叫老顽固。但我想说的是,仅仅为了钱写书的人,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写手,不能叫真正的作者,除非你既能想到赚钱,又能在书中倾注你的灵魂,可惜这类人太少太少。有人可能会说,现在最火的、最赚钱的就是玄幻作品,贴近现实是自杀。但我却一直认为,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作品,只要你肯去投入灵魂,肯去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灵感和素材,思想可以在现实里放飞,也可以在发散中凝聚,玄幻、历史同样可以反映出现世的社会环境。
抗震救灾,涌现了很多感人肺腑的光辉事迹,有时我真的在想,为什么作者之间在比谁的稿费更多的时候,不去想想我们书的主题中,是不是也蕴藏着最伟大的一份爱呢?如果没有,我们是否应该添上一笔,让一道明亮的彩虹遮盖掉所有的黑色、灰色和黄色?英雄没有过时,革命精神没有过时,爱与奉献,同样也没有过时,只是在浮躁的时代,大家的危机意识被淡化了,传统美德被暂时掩盖了。然而,灾难来临,这种被掩埋在灵魂深处的力量再次被唤醒,我们又为何不能将它延续下去呢?如果灾难就降临在你身上,你还会麻木在金钱堆里吗?那一刻,就算有再多的钱,也会在顷刻之间化为乌有。
其实,每个作者都是有良知的,也都是爱国的,但浮躁依然存在,并且不会在短时间内消除。也许大家面临了地震的日子,或多或少会在某个刹那间想到旧时代的精神和美德,心灵会震撼一下,但地震过去之后,这种从灵魂里涌出的力量又能坚持多久?一场大地震,让中国人重新团结了起来,释放了无限的爱。如果我们所有的网络作者也能携起手,挖掘更多的闪光点,少一点颓废,多一点积极,把国人的精神展现出来,那么中国的文化事业无疑会被推动,网络文学也能逐渐步上正轨,何乐而不为呢?
末了,也不再多写,稿子还得继续整理、修改。如果每个作者都能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心灵的情节,献出一份真爱,将正气融进文化的血脉,我们的文坛一定也能像地震灾害后重建的家园一样,变成真正幸福美好的天地。
——涵昭2008年5月19日19:33于山城陋室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