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州城开始大兴土木,整个州都在疯狂的建建建。
西边的码头小镇大规模扩建!
南边的铁矿小镇大规模扩建!
北边的水泥厂和造纸厂小镇大规模扩建!
……
到处都在挖挖挖!
整个蒲州呈现出一股欣欣向荣的气息。
而与此同时……
陕北!延安府。
在接到神一魁复叛的消息之后,杨鹤带着贺疯子,匆匆赶到了延安府,延绥巡抚洪承畴的巡抚衙门。
穿着一身干净整洁的官袍,仪态端正的洪承畴,早已经在这里恭候多时了。
“洪大人!”杨鹤一到就劈头盖脸地问道:“那神一魁闹得如何了?速速报来。”
洪承畴脸上云淡风轻:“杨大人别急,神一魁已死了。”
“什么?”杨鹤大吃一惊:“我在蒲州时听说神一魁复叛,所以匆匆赶回,怎么才走到延绥,他就死了呢?”
洪承畴:“本官安排孤山副将曹文诏、榆林参政张福臻、甘肃总兵杨嘉谟三人三面进击,将神一魁部围住,一战功成,先干掉了神一魁的弟弟神一元,动摇了贼子的军心,再使出反间计,劝诱神一魁的手下黄友才,黄友才果然中计,暗杀了神一魁。”
杨鹤听了这话,不由得倒抽了一口凉皮。
这洪承畴什么牛笔人物啊?本官就赶了这么几天路的时间,他就已经把神一魁给杀了?太猛了吧。
杨鹤:“神一魁死后,他的余部也散了吧?”
洪承畴面无表情:“还没散,神一魁的余部还有十万人,在红军友、李都司、杜三、杨老柴四个人的率领下,还在继续顽抗。”
“还有十万?”杨鹤一听这个数字,就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这也太多了,就算神一魁死了,就凭这十万人,也不好收拾啊。
洪承畴:“这十万人并不足惧,下官正要率军去收拾这些余贼,杨大人若是担心,不如和下官一起来吧。”
杨鹤:“好,本官倒要看看,你如何解决这十万贼寇。”
接下来,洪承畴就开始表演真正的技术了。
几日后,洪承畴率领自己的家丁兵“洪兵”在北上的路上,汇合了孤山副将曹文诏。
曹文诏能力虽强,脾气却不大,非常听指挥,洪承畴叫他东,他就东,叫他西,他就西。他这种性格,若是碰上一个狗屎总帅,那必定是死无葬身之地。
但洪承畴并不是狗屎,而是明末排得上号的强人。
悍勇的将领碰上了强大的指挥,其结果……
洪兵加上曹文诏,只一战就打败了十万贼军,生擒活捉了杜三、杨老柴。
不过,洪承畴的生擒和别人的生擒不一样,他生擒敌将之后,是用来斩首的,不是用来劝降的。
杜三、杨老柴两人被他咔嚓咔嚓斩了脑袋,滴着血的首级挂在了城门口示众。
贼军升下的两员大将红军友、李都司继续逃亡!
洪承畴和曹文诏则一路追击。
杨鹤只好跟着一起跑,一路上就亲眼看着洪承畴换着花样,用各种各样的招式吊打流寇,先用反间计杀掉红军友,接着假装中伏跑进李都司的埋伏圈,在埋伏圈里打开“狂暴姿态”,反向杀出去,将李都司的脑袋做成了城门口的装饰品。
至此,神一魁、神一元、以及他麾下四大流寇红军友、李都司、杜三、杨老柴全部授首,被杀得一个不留。
杀完贼之后,洪承畴再一反手,将九万降贼丢到了杨鹤手上:“杨大人,首恶已除,这些从贼嘛,那肯定是不能再杀了,得招抚。但是招抚这件事情下官不拿手,还是杨大人来吧。”
杨鹤看着面前九万颗跪伏在地的人头,脑门顿时一阵青痛……尼玛……这怎么整?
不要慌!
御史吴甡,他有十万两银子呢。
杨鹤赶紧写信:“吴甡,好久不见,疏于问候,今天天气真不错!你吃了吗?我这里有九万降贼,你那十万两银子拿来给我花花行吗?”
吴甡:“我去年买了块表,超耐磨。”
吴甡也只好写信了:“梁兄救我!我这里有九万降贼,不知道澄城县还能不能……咳……本官知道这个人数多了点,澄城县肯定有困难,但是有困难可以克服,要为朝廷分优嘛。”
梁世贤内心狂喜,表面淡定地回复道:“是有点难,但下官哪怕是砸锅卖铁,也要为朝廷分优,那些人都送过来吧。”
……
京城,御书房。
崇祯皇帝朱由检,正一脸疲惫地翻看着奏章。
山西那边的情况真是一天比一天糟糕,王嘉胤虽死,但余部依旧有三十几万人,本部主力在王嘉胤的左丞相紫金梁的率领下,继续转战各方。
非本部的其余各股流寇,则继续星散入各地,例如不沾泥部又一次从河曲县附近渡过黄河,回到了陕西。
散开的流寇,比聚在一起的流寇更烦。
闹得各地叫苦不迭。
弹劾杨鹤的奏章,堆满了朱由检的书桌。
“诸贼穷饿之极,无处生活,兵至则稽首归降,兵去则抢掠如故。此必然之势。”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道路皆怨抚。”
“杨鹤主张招安,误国不浅。”
看着这一大堆奏章,朱由检的心情就好似坐上了一台跳楼机。
主抚是为什么?朱由检再清楚不过了!当时三镇总兵入京勤王,杨鹤手里无兵,除了招抚又能怎么办?所以朱由检才会一力支持杨鹤主抚。
但现在建奴攻势暂缓,勤王军已经回去了陕西。
那就肯定不能再继续抚了!可以转为剿了。
但这么大的政策转换,必须得找个人来背锅。
这背锅侠,肯定不能是朕,那就只能是杨鹤了。
朱由检提笔写道:“杨鹤总制全陕,何等事权。乃听流寇披猖,不行扑灭,涂炭生灵,大负委任。著革了职,锦衣卫差的当官旗,扭解来京究问。员缺推堪任的来用。练国事姑著降三级,戴罪剿贼自赎,如仍玩纵,定行重治不宥。”(本段摘自《国榷》卷九一。)
他这么一写,也就意味着杨鹤完了。
主抚政策正式结束,主剿政策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大明朝廷对待流寇的态度,开始进入一个新的篇章。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