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7章 近乡情怯
行驾在建康驻泊两日,赵昺与刘辰翁恳谈半日,向其暗示了朝廷将进行改组,并会逐步推开新政。刘辰翁当即表明自己的态度,坚决支持陛下改组朝廷,建康府上下遵从诏令,推行新政。皇帝‘没空儿’召见建康府**和名士耄老,王应麟与谢枋得只能代劳。

次日,在刘辰翁的陪同下,两人登岸入城,代表皇帝接见了大家,向众人传达了陛下的关怀,通报了此次北伐取得的伟大胜利。而后双方进行了友好的会谈,王应麟诚恳的听取了建康各界代表的建议,同时指出当前大宋正处于变革的时代,形势在变、人心在变、政策也在调整,建康的士人和乡绅要紧跟皇帝的脚步,听从陛下的诏令,要站在民族大义上考虑问题,为建设繁荣富强的新宋出力,不要成为时代的绊脚石。

对于建康士绅们对实施‘官绅一体纳税’的不同意见,谢枋得做出了解释。称此乃利国利民之策,解决了过去有些劣绅利用国家对士人们的照顾,大肆兼并土地,隐匿人口,使得诸多农户失去生存根本,成为流民,造成社会动荡,税赋流失,从而导致国家积贫积弱,为异族欺辱。

谢枋得又指出,此策也许会对些守法的士绅造成些许损失,但是大家应牢记圣人之教,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上审视这场变革。不要被谣言蒙蔽,为一时的利益受损而加以阻挠,为蝇头小利而丧失德行,走向国家的对立面,结果身败名裂,人财两空,成为民族的罪人。

接下来,王应麟再次强调,朝廷会坚定不移的执行这项政策,对于胆敢挑战朝廷权威的人一定会加以严厉打击,绝不会手软。同时他也适时通报了有湖广劣绅试图袭击御舟,谋害朝廷重臣的**,当下首恶及其胁从已经成擒,不仅害了自己的性命,还连累了家人和族中子弟。大家一定要引以为戒,不要以身试法。

最后,建康士绅代表回顾了江南沦陷后,无数百姓被屠杀,掳往江北,士人遭到了****的历史。而今朝廷回归,政治清明、百姓安乐,开科取士,让士人们又有了晋身至阶。陛下又率王师亲征将蒙元远逐淮北,收复了**故地,行的皆是大义之事,他们必会忠于皇帝,为朝廷出力,支持新政......

换装和补给完毕后,船队再次出发,在润州转入运河南下。三日后到达平江,参知政事刘黻与礼部尚书徐宗仁率**在此迎接圣驾凯旋,献上贺表。相别*余,赵昺与众臣相互寒暄之后,询问京中诸人情况如何,刘黻一一作了解答,然后迎圣驾前往行宫。

到了行宫,赵昺在宫女的侍奉下沐浴更衣,然后再到后殿与众人相见,“陛下北伐大胜还朝,为何不喜啊?”看到小皇帝面色不虞,似乎不大高兴,刘黻上前施礼问候道。

“朕看到汝,又入驻宫城,就知要到京城了,想着每天被拘在宫城之中,怎能高兴的起来!”赵昺看看刘黻**好气地道。

“这......原来陛下是见到臣才不高兴,那么臣等回避一二?”刘黻与小皇帝君臣感情不错,知道他又犯了小孩子脾气,佯做拜退道。

“刘相,陛下是近乡情怯,不要在意!”看陛下既不出言挽留,也不让其告退,王应麟连忙打圆场道。

“哦,那臣就暂留殿中,为陛下排解忧愁!”刘黻呵呵一笑,不以为意地道。

“唉,都坐吧!”赵昺叹口气言道。他出征在外*余,日日行军作战,风餐露宿更是常事,但是觉得天地开阔自由自在。而一旦回京就要圈在宫中,想要出去走走都是难事,即便出京也是拜祭皇陵,祭祀天地社稷,犹如困兽一般。他都有些羡慕蒙元皇帝可以在几个都城中游走,却不是终*窝在一处。

“陛下,亲征蒙元已经*余,京中**和百姓皆甚是惦念,得知陛下凯旋而归无不欢欣鼓舞!”徐宗仁施礼道。

“这话听着是好话,可朕听着却别扭,恐怕不知多少人希望朕死在北伐之役中,一辈子回不来!”赵昺哼声道。

“陛下如此,让臣等惶恐!”刘黻赶紧施礼道,可脸上不见丝毫惧意,“当前京城上下盼陛下还朝,若盼旭日东升。百姓更是望眼欲穿,早早便清扫街道,搭起彩棚,迎陛下归朝。”

“好了,说的朕牙都酸了,也不知道是是谁天天上奏称京中动荡,一日三催让朕速速回京,以稳定朝局!”这番‘吹捧’让赵昺浑身直起鸡皮疙瘩,尤其是从几个老头口中说出来,他赶紧打断道。

“陛下既然早知,为何还要滞留在外,岂不是不识大局,**误民了!”刘黻这次收起玩笑正色道。

“朕学问浅薄,讲理左右是说不过你们,有话就说吧!”赵昺没想到刘黻在这等着自己呢,苦笑着道。

“陛下,这是礼部已定的迎驾典仪,请陛下过目,有不妥之处臣也好早做准备!”见陛下语气转环,徐宗仁不失时机的将奏札呈上道。

“朕不过是回京,需要如此繁杂吗?”赵昺接过王德转呈上来厚厚一沓的奏札,虽未看一眼,却面露苦涩道。

“陛下御驾亲征,**连捷,收复淮东、淮西和荆襄数十州县,拓地*里,自当隆重些,以提振朝野士气,彰显陛下武德,使*众归心!”徐宗仁施礼道。

“陛下还要早早勘定,臣等好早作准备!”刘黻对小皇帝的脾气甚是了解,看其面露为难之色,先出言堵了他的托辞道。

“好,朕现在就看!”赵昺看看刘黻,无奈地道。

王德招呼小黄门给几位大佬上茶,于是殿上出现了有趣的一幕,小皇帝捧着厚厚的奏札,皱着眉头一页页的翻看。而几位大臣在座下窃窃私语,谈笑风生。

赵昺实在是无奈,他知道古时候皇帝御驾亲征的事例数不胜数,有的是开国皇帝御驾亲征打江山,本身就是马上皇帝;再者就是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为了解除边患或平定叛乱,也效仿先皇御驾亲征,或为了鼓舞军队士气,或好大喜功树立个人的天子神威;第三个御驾亲征的原因,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心理作怪,开疆拓土的需要;第四个御驾亲征的原因,是因为某个原因复仇,不亲自上阵不解其恨。

按说皇帝御驾亲征,以*乘之重,驭百*之师,自然人心踊跃,争效死功,理应具有攻则必克、战则必胜的战斗力。但结果并非每每令人满意,作为皇帝能够御驾亲征确实能激励士气,可有的御驾亲征胡乱指挥,有的御驾亲征被俘被杀;或御驾亲征导致**之恨。当然,达到御驾亲征目的,开疆拓土,完全统一大业或半壁江山霸业的帝王也不乏其人。

就拿大宋朝开国后的前三位皇帝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来说,都曾御驾亲征。太祖亲征打下了大宋的半壁江山,奠定了立国的基础。太宗**义,从哥哥手里“斧影烛光”中不明不白夺得江山,为了转移国内的**和朝野的**,当然也有一雪失去燕云十六州的耻辱,御驾亲征发动了北伐。

太宗亲征契丹出发点不能说不好,但是其却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高粱河一战,在辽国的反击下迅速败北,这一败彻底打垮了大宋王朝统一的锐气,不但燕云十六州**收回,还受到了辽国的军事威胁,成为三百*未完成统一的一个王朝。

太宗驾崩后,真宗继位,辽国开始主动侵略宋国。连武将出身的太宗都打不过辽国,何况文人皇帝真宗。面对辽国的入侵,他几乎吓破了胆,宰相王钦若、陈尧叟更是典型的软骨头,竟然劝真宗**。****,寇准力主宋真宗御驾亲征,激励**士气。就这样一位文人天子才能够走上战场,也成为武将**的御驾亲征皇帝中一位另类“明星”。

皇帝御驾亲征,果然激励了军队的士气,**英勇作战,辽军主将萧达兰被射死。但意外的是,被辽军吓破了胆的真宗竟然在胜利的情况下与辽国议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澶渊之盟”,尊辽国萧太后为叔母,每*向辽提供“助军*之费”银十*两,绢二十*匹,开启了大宋用金钱换和平的先河,并为后世子孙所效仿。

正因为三位祖宗御驾亲征一胜两负,以后大宋历代皇帝再无御驾亲征之事,而其它朝代也差不多。所以其实只要皇帝出征无论打没打跑敌人,只要皇帝本人平安回来了,那都得叫凯旋。礼乐、献俘、**行赏、大臣上表庆贺之类,也就必须是御驾亲征的标配,况且此次御驾亲征大胜而归,自然要搞得隆重一些。

只是大宋三百*历史,自太祖之后再**举行过凯旋典仪,把礼部的这些臣僚们愁得不行,绞尽脑汁才弄出了这么个繁琐的东西......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